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绿色节水节能理念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2)

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2 加强精细化设计 建筑给排水精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合理选取管道管径、精确计算管路水头损失、按计算结果选择提升设备等方面。为达到上述目的,一

3.2 加强精细化设计

建筑给排水精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合理选取管道管径、精确计算管路水头损失、按计算结果选择提升设备等方面。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计算技术,例如天正给排水中的水力计算、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会使计算更精确,管道及提升设备的选择更合理,起到节水节能效果。

3.3 加强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现阶段,由于设计周期被压缩,设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在项目方案阶段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参与度不高,建筑及结构人员未能考虑给排水专业相关要求,造成给排水管道布置不合理。所以,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方面明确合理的设计周期,保障设计人员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提高各专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最后要加强各专业之间的配合,确保在方案及施工图阶段,给排水专业与建筑结构以及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相互协调。确保给排水管道设计合理,节水节能措施落实到位[4]。

3.4 有效开发非传统水源

目前具有普适性的可利用非传统水源主要是中水和雨水。可以通过对于生活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生成中水,中水虽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应用到厕所冲洗以及园林灌溉等方面。中水的利用要建设专用的水处理设施及中水管路系统,这就需要进行固定投资、使用成本以及节水效果的对比分析,最终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中水系统建设。

雨水的利用通常与海绵城市的建设结合在一起,控制小区的雨水径流量,截留下来的雨水储存在回收池中,用于小区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中的供水管路可以直接使用小区绿化灌溉供水管路,主要增加的投资为雨水回收池及供水设施,与长期的绿化灌溉用水量对比,所占比例较少,故具备可行性,这也是目前小区建设中实施较多的节水措施[5-6]。

3.5 其他措施

此外,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如下节水节能措施:①优选管材、管件减少跑冒滴漏;②合理运用减压技术,控制出水点的流量和压力保持在标准范围内[7];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例如感应式节水龙头可以节约35%左右的水量;④使用新型叠压供水设备,在市政供水管网压力足够的时,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热水(如地热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均有较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8]。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过程中直接关系到节水节能措施落实的首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对人民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这就使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节能势在必行。现阶段,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节水节能措施仍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不仅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违背,对建筑物的品质造成影响,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给排水设计工作者只有意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在设计中落实各项节水节能措施,保障建筑物整体品质的同时,贯彻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建筑给排水的设计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1]周宏扬.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的节水途径及技术应用[J].低碳世界,2018(11):216-217.

[2]余斌.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材料、设备及工艺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262-263,266.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S].

[4]姜清辉.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的节水途径技术应用的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8(8):203.

[5]吴文斌.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5(3):390.

[6]李德华,胡桢.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18):205.

[7]翟婷婷.浅谈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1):66-69.

[8]黄维纲.华南地区住宅建筑绿色技术适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分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9]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0]甘华银.城乡规划与建设工程法规应用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zyysgcxb.cn/qikandaodu/2021/0509/711.html



上一篇:北京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下一篇:廊坊市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阈限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投稿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