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水如何平衡发展之重(4)

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水资源承载力与压力均是动态的,两者之间的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发生变动,需要动态适应以实现新的空间均衡。 因此,一定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认

“水资源承载力与压力均是动态的,两者之间的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发生变动,需要动态适应以实现新的空间均衡。 因此,一定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认识空间均衡。 ”

以水定需,是减“需”,还是加“水”?

中国水利:看来,要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还需要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既要在需求侧科学布局、加强水资源监管,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也要在供给侧科学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请谈谈对“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的理解和建议。

张建云:过去几十年,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导思想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尽可能增加供给,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往往造成新的用水矛盾,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要转变思路,强化水资源的约束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各流域各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此谋划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布局等。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监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及预警体系,某个地区一旦用水量超过承载能力,要能通过预警提前干预。此外,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持续推进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健全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建立完善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追究制,加快解决结构性、效率性缺水问题,创新发展高效节水科技,大力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首先要确定两个基础: 一个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另一个是用水定额标准。 确定了这两个基础,才能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 ”

李原园: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首先要确定两个基础:一个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即一个流域、一个区域到底有多少水可以用;另一个是用水定额标准,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控制到多少合适。 确定了这两个基础,才能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 在此基础上提三点建议: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 加快出台《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把“以水定需”有关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及产业发展等规划,把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目标列为约束性指标,严格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切实从源头上实施水资源管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生态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是严格过程管控。 建立取水许可台账,完善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和程序。 实施全过程全覆盖取用水监控,以现有水量监控系统为基础,延伸扩展到支流及地下水,形成干支流、地表地下协同统一的监测网络。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超载区进行预警,实行新增取用水的限批。 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禁列入负面清单内的项目和不符合节水评价标准的项目取用水,切实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三是实施事后管控。 加强监督考核、事后纠偏,以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取用水监测、主要断面生态下泄流量的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为抓手,加强水资源监管和考核,将结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中国水利:王院士,您提到空间均衡的核心是“以水定需”。 我们也注意到,今年8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动落实“以水定需”协商议政,您作为专家学者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在落实“以水定需”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王 浩:“以水定需”是我国治水理念的重大变革。 落实“以水定需”,也体现了节水优先的原则,首先要搞清楚有多少水可以利用,哪些水可以利用;进而搞清楚发展对水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需求和刚性的需求,要予以保证,哪些是不合理的需求,要予以遏制。

落实“以水定需”具体包括规范顶层设计、搞好规划水资源论证,推广普及先进节水技术,科学合理制定节水标准,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强化节水计量监测,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等六个层面。 再具体说,比如节水标准制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 全国层面要有统一导向,不断地向更高节水水平推进,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就说生活用水定额方面,广东和黑龙江,广东天气热,一天洗三次澡,黑龙江三天洗一次澡,这个情况不一样,所以需要制定地方标准。 二是强制性标准与引导性标准的关系。 现有标准多为引导性标准,或者叫软标准,强制性的标准相对较少,需要加强强制性,作为用水户的义务来履行。 三是环节性节水定额与全产业链节水定额的关系。 总之,标准定得妥当、定得先进,措施才能真正落地。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zyysgcxb.cn/qikandaodu/2021/0322/584.html



上一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淤地坝水资源调控三维仿真系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投稿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